公元前 138 年的冬天,匈奴单于的帐篷里飘着羊油的味道,一个穿着胡服的汉人正低头摩挲着手里的杆子 —— 那是根裹着红绸、缀着牦牛尾的汉节,杆身已经被磨得发亮,尾毛也掉了好几簇。他叫张骞,从长安出发去西域才刚走了几天,就被匈奴骑兵抓了。谁也没想到,这一扣,就是十好几年,匈奴人甚至逼他娶了胡妻,可他手里那根汉节,从来没松开过。
1. 出发时没想过:这趟差要走一辈子
可能很多人不知道,张骞去西域可不是为了 “旅游”,是汉武帝给了他个硬任务 —— 找大月氏国,一起打匈奴。那时候匈奴老欺负汉朝,汉武帝想了个 “断匈奴右臂” 的招儿:大月氏以前跟匈奴有仇,要是能联合他们,就能两面夹击。
《史记・大宛列传》里写得很清楚,张骞带了一百多号人,还有个叫堂邑父的匈奴人当向导。可刚出陇西,就撞上了匈奴的巡逻兵。匈奴人一看这阵仗就明白了:“你们肯定是去跟大月氏勾连的!” 直接把他们全扣了下来,送到单于面前。
单于挺 “客气”,没杀他,反而劝他:“你留在这儿多好,汉朝那么远,你还能回去吗?” 张骞没答应,可也没硬刚 —— 他知道,硬来只会死得快,要想完成使命,得先活着。
2. 匈奴人的 “软化计”:给你老婆,给你孩子
为了让张骞彻底归顺,匈奴人想了个招儿:给他找了个胡族妻子。史书里没写这姑娘叫啥,只说张骞 “与妻,有子”,也就是说,他们后来还有了孩子。
你想想这日子:每天跟胡妻一起喝奶酒、吃羊肉,孩子牙牙学语时喊的是匈奴话,身边的人都劝他:“你都有老婆孩子了,还想汉朝干啥?把汉节扔了吧,跟我们一起过安稳日子。” 可张骞没扔。他手里的汉节,是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,那不是一根破杆子,是汉朝的脸面,是他的使命 —— 他是汉朝的使者,不能丢了国家的骨气。
这里得说句实在的,史学界对他被扣押的时间有两种说法:《史记》说 “留骞十余岁”,有人算成 13 年,也有人根据《汉书》的记载,说其实是 11 年。但不管是 13 年还是 11 年,在那个没有手机、没有书信的年代,一个人在敌国地盘上,天天看着妻儿,却还记着千里之外的使命,这事儿换谁都难做到。
而且张骞没闲着,他表面上跟匈奴人一起放牧、过日子,暗地里却在记路 —— 哪条河通哪儿,哪个部落住在哪,匈奴的兵力布在哪儿,全在心里记着。后来他能顺利逃出去,还能完成使命,全靠这十年偷偷攒下的 “情报”。
3. 逃出去的那天:没带金银,只带了汉节
公元前 126 年的一个深夜,张骞趁着匈奴人放松警惕,带着堂邑父偷偷跑了。你猜他跑的时候带了啥?不是匈奴给的财物,也不是家里的东西,就带了那根快磨坏的汉节。
他没往汉朝跑,反而继续往西走 —— 因为他没完成使命,还没找到大月氏。一路上吃了多少苦?《史记》里说 “渴饮雪,饥食毡”,渴了就吃雪,饿了就嚼毛毡,好几次都快饿死了,全靠堂邑父射箭打猎才活下来。
终于找到大月氏的时候,人家早就不想跟匈奴打仗了 —— 他们迁到了阿姆河流域,这里水草丰美,日子过得挺好,谁还愿意再去拼命?张骞磨破了嘴皮子,说了汉朝的实力,说了联合的好处,可大月氏就是不答应。
换别人可能就放弃了:“得了,任务没完成,回去复命吧。” 可张骞没这么干,他干脆沿着昆仑山往回走,一边走一边考察西域各国 —— 乌孙、于阗、楼兰,把这些国家的情况全记下来,比如哪个国家产葡萄,哪个国家有汗血马,哪个国家能跟汉朝通商。这些信息,后来成了汉朝打通丝绸之路的关键。
4. 带着匈奴妻儿回国:汉武帝没怪他,反而封了侯
没想到,回程又被匈奴抓了一次。这次匈奴单于还是没杀他,可能是觉得这人心太硬,杀了可惜,也可能是看在他妻儿的面子上,又把他留了一年多。直到匈奴内乱,张骞才带着胡妻和儿子,趁着混乱逃回了长安。
这时候距离他出发,已经过去了 13 年。去的时候 100 多人,回来就剩他和堂邑父两个人。他跪在汉武帝面前,把那根早就没了尾毛、杆身开裂的汉节递上去,声音都哑了:“臣没能说动大月氏,但臣把西域的情况都摸清了。”
汉武帝没怪他没完成联合任务,反而特别高兴,封他为 “太中大夫”,后来又封 “博望侯”。为啥?因为张骞带回来的,比联合大月氏还重要 —— 他打开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大门,让中原第一次真正了解了西域,也让西域知道了东方有个强大的汉朝。
很多人不知道,张骞回来后,还跟汉武帝建议:“咱们可以跟乌孙联姻,让他们搬到河西走廊,这样就能挡住匈奴。” 后来汉武帝真的派了公主嫁给乌孙王,这招儿真管用,匈奴的右翼真就被 “断” 了。
现在想想:张骞的 “坚守”,今天还能用吗?
可能有人会说,张骞那是古代的事儿,跟咱们现在有啥关系?其实还真有关系。你想啊,张骞在匈奴的十年,不是没机会放弃 —— 匈奴给了他老婆孩子,给了他安稳日子,要是他扔了汉节,就能当个普通的匈奴牧民,不用担惊受怕。可他没这么做,因为他记着自己的 “使命”—— 从长安出发时,汉武帝交给她的任务,他自己心里的那份初心。
现在咱们不也一样吗?有人在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,不是因为没更好的选择,是记着刚入职时的想法;有人在海外打拼,再难也没忘了自己的根,这不就是现代版的 “持汉节不失” 吗?
而且张骞还有个特别难得的地方:他没把匈奴当成 “敌人”,反而跟胡妻好好过日子,还从匈奴人那儿学了不少东西 —— 比如怎么辨别方向,怎么在草原上生存。后来他能顺利在西域穿行,很多本事都是在匈奴的时候学的。这告诉咱们,就算在逆境里,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,不用一味地抱怨。
你要是张骞,在匈奴待了十年,有了老婆孩子,手里的汉节都快烂了,你会选择扔了汉节留下来,还是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完成使命?反正我每次想起来都觉得,能把一件事记十几年、做十几年,还不放弃,这股劲儿,不管到啥时候都值钱。要是你有类似的故事,或者对张骞有不一样的看法,都可以说说,咱们一起聊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 “西域使者”。
洪萨配资-安全配资炒股-股票新手开户-线上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