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欧盟计划出台新规,允许中国企业来欧洲投资,但有前提条件,要交出技术和知识产权,还要使用欧盟商品、雇佣欧盟工人,甚至可能要求中企与欧企强制合资。那么,欧洲此举意欲何为?中方会怎么应对?
彭博社10月14日报道,欧盟这项新规预计11月公布,核心内容锁定汽车和电池制造业。欧盟计划要求外国企业在欧销售汽车时,必须在本地采购一定比例的零部件,雇佣欧盟劳动力,并在欧洲境内实现产品增值。换句话说,要想卖,就得“本地化”,要想本地化,就得“交技术”。
尽管欧盟对外强调,该政策适用于所有非欧盟国家,但无论从讨论内容还是政治动机,都明显是为应对中国制造业的崛起。说白了,欧盟就是想减缓中国制造在电动车、光伏、电池等领域的扩张速度,让本土产业有喘息空间。
毕竟,过去几年,中国企业在新能源、储能、清洁能源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,让欧洲老牌制造业感到了危机感。而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在9月欧洲议会的演讲中就说,“清洁能源技术的未来必须在欧洲创造”,这句话其实已经说明欧盟不想依赖别人。
展开剩余72%与此同时,欧盟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直言,中国利用贸易相互依存关系“谋取利益”,欧洲必须采取“对等措施”。丹麦外长拉斯穆森更进一步,主张欧盟应该“向中国学习”,给投资设前提条件:“如果中国企业来欧洲投资,我们也要获得某种形式的技术转让。”
从冯德莱恩和东布罗夫斯基斯的话,就能看出欧盟新规的政治逻辑,打着对等的旗号,行保护之实。事实上,欧盟过去几年已经逐步转向“防御性开放”。先是针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,后又推动所谓的《工业加速器法案》,试图在新能源和数字技术领域重建本土优势。如今,提出强制技术转移条件,正是延续这种“产业安全优先”的路线。
从这也能看出来,欧盟还是很短视,想借此保住欧洲产业的技术尊严,却忽视了全球化的现实。毕竟现在欧盟各国经济疲软、能源价格高企,这些使得整个欧盟经济缺乏增长点。在此背景下,中国企业反而成了关键投资来源,比亚迪、宁德时代、华为等企业在欧洲的布局,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和税收。
数据显示,中国在欧盟 27 国设立了超过 2800 家直接投资企业,雇用了超过27万名当地员工。这些岗位一旦受到影响,欧洲的就业与产业链稳定将遭受直接冲击。所以说,如果欧盟把这套规则推向极端,最终受损的可能不是中国企业,而是欧洲自身。
面对欧盟的算盘,中国方面的态度也很明确,10月15日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回应称,中方支持中欧企业基于市场原则开展合作,实现互利共赢,但反对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强制技术转让,反对以提升竞争力为名的歧视性做法。他强调,干预企业正常经营活动,不利于中欧经贸关系健康发展。
这番表态直接点明了问题核心:欧盟此举违反市场原则,也破坏了互信。中国并不反对合作,但不能用“规则”来掩饰掠夺。尽管欧方声称“对等”,但现实中,中国从未要求外企强制转让技术。新华社早已澄清,中国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外国企业必须转让技术,企业间的技术交易完全基于契约和市场意愿。
同时,中国早有准备。今年7月,中国商务部和科技部联合修订了《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》,新增电池正极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为限制出口项目。这是对关键技术外流风险的提前防控,也是一种制度化的反制。换言之,中国不会坐等被动“被转让”。
因此,一旦欧盟真的实施强制技术转移条款,中方可能会通过对等措施回应,比如加强对外资在华投资领域的审查,或限制欧洲企业在关键领域的技术参与。中欧贸易额庞大,任何一方采取激烈措施,都将产生连锁反应。
总之,欧盟的新规,或许会在短期内制造谈判筹码,但从长远看,只会让欧洲失去更多投资与合作机会。而这场看似“对等”的博弈,本质是一场不对等的焦虑。欧洲害怕被超越,而中国已经在前行。最终,市场会给出答案,技术靠创新赢得,而不是靠立法夺取。
发布于:安徽省洪萨配资-安全配资炒股-股票新手开户-线上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