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七月的风吹过,所有人都以为2025年的暑期档将迎来一场属于华语电影的狂欢盛宴。足足12部新片同周竞技,其中不乏万众期待的重磅作品。
然而,现实却给满怀期待的观众和市场泼上了一盆冰水。国产大片阵线意外地集体“拉胯”,将票房的王座拱手让给了好莱坞的《侏罗纪世界重生》,而在这片颓势之中,最令人错愕和惋惜的,莫过于陈思诚和他带来的悬疑大作《恶意》。
冰火两重天:好莱坞恐龙肆虐,国产黑马哑火
市场的残酷性,在票房数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截止7月5日上午9点,上映多日的《侏罗纪世界重生》依旧如同史前巨兽般,无可撼动地盘踞在单日票房冠军的宝座上。它以近三成的排片,鲸吞了超过四成的票房,上座率一骑绝尘。
在《恶意》、《无名之辈2》等国产种子选手纷纷表现疲软的衬托下,业界对《侏罗纪世界重生》的最终票房预测,已经悄然从5亿攀升至7亿大关。
反观我们寄予厚望的国产力量,却呈现出一片令人心焦的景象。被誉为“暑期档救市之作”的《恶意》,上映9小时,票房仅仅录得395万。
这个数字,对于一部宣称制作成本超过2亿的电影来说,无疑是灾难性的。更致命的是,其排片占比高达19.8%,仅次于《侏罗纪世界重生》,但票房占比却只有可怜的8.6%。这种“排片票房倒挂”的现象,是市场发出的最危险信号,意味着影院经理们给予了它黄金席位,观众却用脚投了票,其即时票房表现甚至不敌动画片《名侦探柯南》和赛车片《F1狂飙飞车》。
即便算上此前长达两周的大规模点映,《恶意》的累计票房也仅有3748万。按照目前的雪崩式走势,别说收回2亿成本,最终票房能否艰难突破2亿都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。
另一边,曾创造过票房奇迹的《无名之辈》续作《无名之辈2:否极泰来》则更为惨淡。9小时票房仅212万,上座率在同档期影片中直接垫底。口碑的两极分化,以及“一部续集拆成两部拍”(今年还有一部刘德华主演的《无名之辈:意义非凡》)的策略,似乎也提前透支了观众的信任。这部曾经的黑马,如今却可能连破亿都成为奢望。
讨论点一:天价成本与明星效应,是票房灵药还是毒药?
《恶意》的惨败,将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愈发尖锐的问题抛到了台前:动辄数亿的制作成本,到底花在了哪里?当网友们质疑一部现代剧情片为何成本高达2亿时,圈内人给出的答案往往是“明星片酬”。
正如原文提及的,《囧妈》2.2亿的成本中,徐峥一人的酬劳就高达8700万。这解释了为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,如《热辣滚烫》、《满江红》,看似场景简单,制作成本却动辄四五亿。
陈思诚与张小斐,一位是手握百亿票房的导演,一位是新晋的百亿票房女主,他们的“双百亿”组合,在宣发时被视为王炸。
然而,市场的无情反馈似乎在宣告一个时代的落幕:“名导+名演”的黄金公式,是否已经彻底失灵?当观众越来越注重剧本质量和观影体验时,高昂的明星片酬对于一部电影来说,究竟是品质的保障,还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? 这笔账,或许值得每一位电影从业者和观众深思。
“陈思诚”这块金字招牌,为何突然不亮了?
曾几何时,陈思诚被誉为“最懂观众的导演”。他精准地把握着市场脉搏,尤其是在悬疑类型片上。2023年,他监制的《消失的她》将“悬疑”与“女性议题”完美结合,狂揽35亿票房,创造了现象级的成功。人们有理由相信,由他亲自操刀,并且融合了“百亿女主”的《恶意》,理应是《消失的她》的PLUS版。
可惜,《恶意》的口碑崩塌得猝不及防。如果说《消失的她》的成功,得益于其巧妙地将故事背景设置在法外之地的东南亚,从而让那些夸张、极致的情节显得“合理”;那么,《恶意》最大的问题,恰恰是它的“悬浮”。
影评和观众反馈中,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“不接地气”、“傲慢”。影片中,警方似乎全程“隐形”或沦为背景板,官方机构缺位,舆论被轻易操控,整个世界仿佛只围绕着几个主角的“计中计”运转。
这种“为了反转而反转”的设计,让影片陷入了叙事的死胡同。当一次反转带来惊喜,三次反转带来震撼,五次、六次甚至更多的反转,带给观众的便只剩下疲劳和麻木。
《消失的她》是一部极致的“爽片”,而《恶意》却像一个过于精巧但脆弱的童话。它所展现的,不再是创作者对观众心理的洞察,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“炫技”和自我陶醉,仿佛在说:“看,只有我们电影人才能洞察真相,拯救一切。”
讨论点二:观众真的变了,还是创作者没有跟上?
从2024年成本5亿、票房仅3.34亿的《解密》,到如今几乎注定血本无归的《恶意》,陈思诚在暑期档遭遇了“两连败”。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滑铁卢,更像是整个电影市场发出的一个警告信号。
连陈思诚这样对商业元素嗅觉极其灵敏的导演都“翻车”了,是否意味着观众的口味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?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猜测:观众已经厌倦了那种依靠“社会热点话题+强行反转”堆砌出来的所谓悬疑大片?
他们渴望看到的,或许不再是精心设计的套路和公式,而是更真诚的故事、更扎实的人物和更动人的情感。当创作者们还在迷信大数据、迷信流量密码时,观众已经悄悄地往前走了一大步。
这个暑期档的“寒意”,或许是给所有中国电影人的一次集体警醒。
市场的低迷,不是观众抛弃了电影,而是观众抛弃了那些不再尊重他们智商和情感的作品。从这个角度看,《恶意》的票房失利,或许并非一件坏事。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当前创作环境中的浮躁与短视。
当最大的“遮羞布”被无情扯下,露出的虽然是尴尬,但又何尝不是一次刮骨疗毒、重新出发的契机呢?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,这阵寒风,或许比虚假的繁荣更有价值。
洪萨配资-安全配资炒股-股票新手开户-线上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