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们分享一下成人气道分泌物的吸引专家共识。
一、吸痰 适应证
吸痰操作可能导致患者气道黏膜机械性损伤和肺容积降低,因此不必要的吸引应尽量避免。
只有在出现以下情况时才进行吸引:
1.患者氧饱和度下降、压力控制模式下潮气量下降或容量控制模式下气道峰压升高、呼气末二氧化碳升高等临床症状恶化,怀疑是气道分泌物增多引起;
2.人工气道可见痰液;
3.双肺听诊出现大量的湿啰音,怀疑是气道分泌物增多所致;
4.呼吸机监测面板上出现锯齿状流速和(或)压力波形,排除管路积水和(或)抖动等引起时。
推荐意见1:不宜定时吸痰,应实施按需吸痰(推荐级别:B级)。
二、吸痰前生理盐水注入
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稀释黏稠的痰液,以增加痰液量的排除。然而,部分研究结果表明,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并未增加痰液量,反而可能导致氧合降低。对于呼吸机相关肺炎(VAP)的影响,研究结果不一致。有些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不增加VAP的发生率,而一些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可减少VAP的发生率,但也有研究显示VAP的发生率显著增加。一项系统综述指出,目前的研究尚不能确定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是否有益。根据物理治疗师的调查结果,在气道分泌物黏稠且常规治疗措施效果有限时,才应考虑注入生理盐水以促进痰液的 排除 。
推荐意见2: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可使患者的氧合降低,不宜常规使用(推荐级别:C级)。患者痰液黏稠且常规治疗手段效果有限时,可在吸痰时注入生理盐水以促进痰液 排除 (推荐级别:E级)。
三、吸痰管的选择
吸痰管是进行气道分泌物吸引的主要工具之一,不同类型的吸痰管产生的效果有所不同。带有侧孔的吸痰管在吸痰时不容易被分泌物阻塞,因此其效果优于没有侧孔的吸痰管,而且侧孔越大效果越好。吸痰管的管径越大,吸痰时在气道内产生的负压衰减越小,吸痰效果也越好,但吸痰过程中可能导致的肺塌陷也越严重。当吸痰管的管径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50%时,将显著降低气道内的压力和呼气末肺容积。
推荐意见3:选择吸痰管时,其管径不宜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50%,有侧孔的吸痰管吸痰效果优于无侧孔的(推荐级别:D级)。
四、吸痰负压的选择
吸痰时所用的负压越大,吸痰效果越好,但同时可能导致肺塌陷和气道损伤更为严重。根据一项荟萃分析,大多数文献报道吸痰时所用的负压范围为-80至-120 mmHg(1mmHg=0.133kPa),少数文献甚至报道可达-20 mmHg。对于痰液黏稠的患者,可以适当增加负压,以达到清除痰液的目的。
推荐意见4:吸痰时负压控制在-80~-120 mmHg,痰液黏稠者可适当增加负压(推荐级别:C级)。
五、吸痰前后患者给氧
在吸痰操作前后为患者短时间提供高浓度氧气,可以减少吸痰过程中的氧合降低及由低氧引发的相关并发症。仅在吸痰前进行短暂的高浓度氧气吸入,可以将吸痰过程中的低氧风险降低32%;而在吸痰前后均给予氧气,可将低氧风险降低49%,联合肺复张操作更可使低氧风险降低55%。最常用的高浓度氧气为100%的纯氧,维持时间在30至60秒之间。肺复张操作可通过简易呼吸器或呼吸机实现。
然而,采用简易呼吸器进行肺复张操作存在一些不良反应:
1.气道峰压不易控制,有时可高达96cmH2O(1 cmH2O= 0.098 kPa);
2.输送的氧气浓度无法达到100%;
3.潮气量控制不佳,约三分之一的医护人员无法输送足够的潮气量;
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/急性肺损伤患者中,采用简易呼吸器进行肺复张操作,由于呼气末正压的丧失,反而可能导致肺泡塌陷,使患者的氧合降低。
相比之下,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/急性肺损伤患者中,采用呼吸机进行肺复张操作,可以减少吸痰过程中氧合降低的程度和肺塌陷的发生。
推荐意见5:吸痰前后应常规给予纯氧吸入30~60s(推荐级别:C级)。
六、封闭式与开放式吸痰
封闭式吸痰因为无需断开呼吸机,能够在吸痰过程中保持持续的通气和氧合,因此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青睐。与开放式吸痰相比,封闭式吸痰能够降低肺塌陷的发生率,尤其在肺塌陷高危患者(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)中效果更为明显。在氧需求和(或)呼气末正压需求较高的患者中应用,能够减轻氧合下降的程度。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,相比开放式吸痰,封闭式吸痰能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,并降低吸痰引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。
以下情况适用于封闭式吸痰:
1.呼气末正压≥10 cmH2O;
2.平均气道压≥20 cmH2O;
3.吸气时间≥1.5秒;
4.吸氧浓度≥60%;
5.患者每日吸痰次数≥6次;
6.断开呼吸机将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;
7.患者患有气道传染性疾病(如肺结核等)。
需要注意的是:
封闭式吸痰可能会影响呼吸机的触发;
封闭式吸痰不能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(VAP)的发生率。每日更换封闭式吸痰管与每2天更换、每7天更换相比,VAP发生率、病死率、机械通气时间以及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没有显著差异。因此,封闭式吸痰管无需每日更换,但如果出现明显污染应及时更换,每次使用后也应及时冲洗。
推荐意见6:采用简易呼吸器做肺复张操作不良反应较多,不宜使用(推荐级别:D级)。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/急性肺损伤患者,吸痰前后采用呼吸机做肺复张操作,可减少吸痰过程中氧合降低的程度和肺塌陷的发生(推荐级别:C级)。
七、吸痰时间
吸痰时间越长,吸痰可能导致的肺塌陷和低氧情况也就越严重。因此,建议将吸痰时间控制在15秒以内为宜。
推荐意见7:吸痰过程中,封闭式吸痰可降低肺塌陷和低氧的程度,降低吸痰所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(推荐级别:A级)。封闭式吸痰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,但对VAP的发生率无影响(推荐级别:A级)。封闭式吸痰管无需每日更换,当出现可见污染时应及时更换(推荐级别:B级)。封闭式吸痰管每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,最长可7d更换(推荐级别:D级)。
八、声门下吸引
声门下吸引可有效地清除积聚在气囊上方的分泌物,降低VAP的发生率、延迟VAP的发生时间,减少抗生素的使用,缩短机械通气时间。
推荐意见8:吸痰时,吸引时间控制在15 s以内(推荐级别:D级)。
九、口腔吸引
声门下吸引可有效清除气囊上方积聚的分泌物,从而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(VAP)的发生率、推迟VAP的发生时间,减少抗生素的使用,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。
推荐意见9:声门下吸引可减少VAP的发生率,缩短机械通气时间(推荐级别:A级)。
十、经鼻吸痰
在尚未建立人工气道、咳嗽能力差、痰液较多的患者中,经鼻吸引可降低气管插管的需求率,减少窒息的发生率。对于经鼻吸引困难或存在出血风险较大的患者,可考虑建立经口咽气道,以实施气管内吸痰。
推荐意见10:持续口腔吸引可减少VAP的发生率和延长VAP的发生时间(推荐级别:C级)。翻身前口腔吸引,可减少VAP的发生率(推荐级别:D级)。
十一、支气管镜吸痰
使用支气管镜在可视条件下进行吸痰操作能够较好地避免气道损伤,并且能够在进行气道检查的同时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。尤其是对于那些常规吸痰效果不佳的患者,支气管镜吸痰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。然而,由于支气管镜吸痰的费用较高,操作繁琐,这限制了其在临床吸痰中的广泛应用。
推荐意见11: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,经鼻气管吸痰可降低插管率(推荐级别:D级)。
推荐意见12:支气管镜不宜常规应用于气道分泌物的清除,可用于常规吸痰效果不佳的患者(推荐级别:D级)。
人人学急救,急救为人人。
聚是一团火,散是满天星。
洪萨配资-安全配资炒股-股票新手开户-线上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