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战场上,屠杀俘虏通常被视为禁忌,尤其是投降的士兵,因为这一残酷的行为往往会引起其他人的强烈反感,激起他们反抗的决心。毕竟,如果投降之后依然会遭遇杀戮,那些士兵宁愿在绝望中做最后的挣扎,甚至拼死一战,也不愿束手就擒。然而,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斗中,他却颠覆了这一传统的做法,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——不留活口,无论是敌人的投降者还是俘虏,都被一一处死。这一命令让许多人感到不解,难道他不知道,杀死俘虏会加剧敌人的仇恨,激起更强的反抗情绪吗?
事实上,左宗棠的这一决定并非出于一时冲动,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举措。与外界的普遍看法相反,左宗棠的这一行动不仅没有导致新疆的失守,反而为新疆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与稳定。为什么会有如此意外的效果呢?
展开剩余81%在十九世纪中期,清朝面临内外的巨大压力。外部威胁尤以“牡丹社事件”为代表,琉球国在风暴中失船后,被日本借机挑起事端,并以琉球是其领土为借口,向清朝施压。清朝当时并未重视此事,最终在一次争论中,一位大臣气急败坏地说出:“西域之人,无论有没有罪,都由你来处置。”这一言论的愚蠢不仅给日本提供了侵略台湾的理由,还引发了清廷的内忧。
与此同时,阿古柏的崛起更是让清朝感到头痛。阿古柏是浩罕汗国的将军,以勇猛著称,在1864年借新疆民众的不满爆发的机会,攻占了新疆,并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。他的迅速崛起引起了英国与沙俄的注意,双方纷纷向阿古柏提供支持。
当时的清朝,因内忧外患,陷入了严重的争议之中。李鸿章等人主张强化海防,认为对抗海上威胁才是当务之急,而其他一些大臣则认为必须加强新疆的防务,因为如果不尽快收复新疆,将会后患无穷。面对这一局面,左宗棠挺身而出,主张必须先收复新疆,否则国家的边疆安全将无法保障。
光绪皇帝最终听从了左宗棠的建议,任命他为新疆钦差使,开始了收复新疆的艰苦斗争。
左宗棠的战前准备非常充分。他通过情报网络,全面了解阿古柏的军力与背景,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。尽管阿古柏的势力强大,但左宗棠并没有急于行动。相反,他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准备,确保清军能在装备上达到优势,并通过训练提升部队的战斗力。在准备充分后,他开始了对新疆的进攻。
左宗棠的战略是“先北后南”,先稳定北疆,随后向南进军。这样做的原因在于阿古柏的军队主要集中在南疆,而北疆相对较为松散,这样可以先行收复北部疆土,为接下来的南疆战斗打下坚实基础。果不其然,左宗棠的军队在北疆几乎没有遭遇什么阻力,四个月内就完成了北疆的收复,迅速控制了乌鲁木齐和其他重要城市。
1877年4月,清军开始分三路进攻南疆,尤其是在达坂城一战中,清军通过巧妙的心理战成功打乱了阿古柏的军心,使得南疆的防线崩溃。经过一系列战斗,清军很快攻占了托克逊、吐鲁番等要塞,而阿古柏的军队则四散逃窜。最终,阿古柏在库尔勒自杀,阿古柏所建立的政权随之瓦解,清军迅速占领了新疆的所有地区。
左宗棠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,还迅速着手恢复新疆的秩序,重建经济和社会。在他的领导下,新疆开始了快速的发展,许多地方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。然而,在这期间,阿古柏的余党仍是一个潜在威胁,左宗棠没有给他们任何机会。他指示刘锦棠严厉打击阿古柏的余孽,特别是阿古柏的儿子伯克胡里带领的精锐部队,要求一律斩尽杀绝,决不留活口。
刘锦棠严格执行命令,迅速将阿古柏的余党全部歼灭。这一措施虽然残酷,但确实有效地消除了新疆的潜在隐患,确保了新疆的长期稳定。
左宗棠的手段虽然严厉,却也成就了新疆的长治久安。他通过“赶尽杀绝”消除了所有威胁,最终为新疆带来了数十年的安宁。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,他的行动堪称民族英雄的壮举,不仅保卫了疆域,也为后来的和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洪萨配资-安全配资炒股-股票新手开户-线上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